2.2 符号


2.2.1 设计流量
Q——设计流量;
Q d——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;
Q m——设计工业废水量;
Q s——雨水设计流量;
Q dr——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;
Q'——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;
Q' s——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;
Q' dr——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;
n o——截流倍数;
H 1——堰高;
H 2——槽深;
H——槽堰总高;
Q j——污水截流量;
d——污水截流管管径;
k——修正系数;
A 1,C,b,n——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有关参数;
P——设计重现期;
t——降雨历时;
t 1——地面集水时间;
t 2——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;
m——折减系数;
q——设计暴雨强度;
Ψ——径流系数;
F——汇水面积;
Q P——泵站设计流量;
V——调蓄池有效容积;
t i——调蓄池进水时间;
β——调蓄池容积计算安全系数;
t o——调蓄池放空时间;
η——调蓄池放空时的排放效率。
2.2.2 水力计算
Q——设计流量;
v——流速;
A——水流有效断面面积;
h——水流深度;
I——水力坡降;
n——粗糙系数;
R——水力半径。
2.2.3 污水处理
Q——设计污水流量;
V——生物反应池容积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;
L S——生物反应池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;
L v——生物反应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;
X v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;
y——MLSS中MLVSS所占比例;
Y——污泥产率系数;
Y t——污泥总产率系数;
θ c——污泥泥龄,活性污泥在生物反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;
θ co——好氧区(池)设计污泥泥龄;
K d——衰减系数;
K dT——T℃时的衰减系数;
K d20——20℃时的衰减系数;
θ T——温度系数;
F——安全系数;
η——总处理效率;
T——温度;
f——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;
S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;
S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;
V n——缺氧区(池)容积;
V o——好氧区(池)容积;
V P——厌氧区(池)容积;
N k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浓度;
N k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;
N t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;
N a——生物反应池中氨氮浓度;
N t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总氮浓度;
N o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硝态氮浓度;
△X——剩余污泥量;
△X v——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生物污泥量;
K de——脱氮速率;
K de(T)——T℃时的脱氮速率;
K de(20)——20℃时的脱氮速率;
μ——硝化菌比生长速率;
K n——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;
Q R——回流污泥量;
Q Ri——混合液回流量;
R——污泥回流比;
R i——混合液回流比;
HRT——生物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;
t P——厌氧区(池)水力停留时间;
O 2——污水需氧量;
O s——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;
a——碳的氧当量,当含碳物质以BOD 5计时,取1.47;
b——常数,氧化每公斤氨氮所需氧量,取4.57;
c——常数,细菌细胞的氧当量,取1.42;
E A——曝气器氧的利用率;
G s——标准状态下供气量;
t F——SBR生物反应池每池每周期需要的进水时间;
t——SBR生物反应池一个运行周期需要的时间;
t R——每个周期反应时间;
t s——SBR生物反应池沉淀时间;
t D——SBR生物反应池排水时间;
t b——SBR生物反应池闲置时间;
m——SBR生物反应池充水比。
2.2.4 污泥处理
t d——消化时间;
V——消化池总有效容积;
Q o——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量;
L v——消化池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;
W s——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中挥发性干固体重量。

目录导航